絲桐金聲
名家藏珍古琴萃選
撰文|張娜娜By Zhang Nana
歷經(jīng)時代更替,傳世優(yōu)秀古琴無論從歷史文物,還是從樂器的角度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古代擅琴者,多重前代名琴。因為數(shù)量稀少,往往得而珍藏,鮮少釋出。此次秋拍得到各地學者、專家的支持,呈現(xiàn)宋代至民國傳世古琴八床,可謂重器云集,細細研究后更覺彌足珍貴。
宋“泰素”(萬壑松聲)仲尼式古琴
通長:122.6cm,肩寬:21cm,尾寬:13.6cm
宋代“泰素”(萬壑松聲)仲尼式古琴,經(jīng)資深老藏家珍藏多年,與一床朱致遠琴曾同為耦園主人沈秉成“無俗韻軒”舊藏。其形制不同于常見的仲尼式,雋永飄逸,氣勢非凡。周身髹栗色漆,呈現(xiàn)豐富的蛇腹斷、流水斷、牛毛斷、冰片斷,琴背鐫書鐫銘:“品物未分,神宰無際,道之所存,沕穆元邃,萬籟中藏,疇窺妙諦,聲在器先,與義皇契。庶陶跋。印文:庶、陶?!?/P>
杜熙揆,明末清初蘇州府吳江人,字子亮,號端丞,一作端臣,別號庶陶居士。杜偉孫。明諸生。善詞。明亡棄諸生,隱居溪躬耕。
仔細觀察,此琴漆層老化明顯,局部露出底層鐫刻痕跡,經(jīng)中國藝術研究院董建國先生紅外攝影發(fā)現(xiàn):龍池上方見行書“萬□松聲”四字,字體筆力蒼勁,體勢飛動,當是“萬壑松聲”四字無疑。另外,龍池下方見極為規(guī)整的外圓內方篆書印“中和之氣”。此印另見國家博物館藏一級文物唐琴“九霄環(huán)佩”、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宋代官琴“鳴鳳”,經(jīng)學者研究為宋代官印。琴腹內有墨書字跡,惜漫漶不可識。透過漆層可見琴面原為朱漆,琴名“萬壑松聲”及“中和之氣”印文內皆有貼金,足見其不凡規(guī)制,宮廷氣息濃郁,為研究宋代官琴器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jù)。
南宋“百和”仲尼式古琴
通長:120cm;肩寬:19.5cm;尾寬:14.3cm
另外,本場南宋“百和”仲尼式古琴腹內納音以百衲制,金徽,軫、足、冠角、承露皆紫檀制,規(guī)制堂皇,為宋代古琴百衲技藝之代表。其軫池內側與足池均用銅片鑲嵌,冠角表面浮雕螭龍紋。琴背龍池上方鐫刻行書琴名“百和”,龍池下方鐫圓印“大清嘉慶貳年”,方印為“黃鳴岡重修”。黃鳴岡,按道光十九年刻本《廈門志》記載,為活動在1766-1832年間的書畫家,字友梧,精篆刻,龍溪諸生,居廈門。弟朝正,善丹青。晉安鄭汝霖鐵侯嘗敘其印譜。
明“太清”仲尼式古琴
通長:121.3cm;肩寬:19.5cm;尾寬:13.2cm
來源:
端方、端緒舊藏;陶渾舊藏。
明“太清”仲尼式古琴為端方、端緒舊藏。此琴周身熟栗色大漆,金徽玉軫,岳山與焦尾、雁足皆碧玉制,雁足作葵花式,琢制精美。琴背現(xiàn)蛇腹斷。龍池上方鐫行書“太清”琴名,龍池下方為“廣寒仙客”篆書印文。岳尾皆碧玉制者非常少見,見張伯駒先生舊藏“清玉”琴岳尾白玉質。此“太清”琴與“清玉”琴尺寸相當,琴銘鐫刻皆是行書,字體瀟灑流暢,如出一家手筆。“太清”之名出自“太清圣境”,此為道家最高的仙境三清境之一。
“廣寒仙客”當是明代吳門袁彤芳。袁彤芳,字履貞,自號廣寒仙客,吳縣(今蘇州)人。吳門袁氏,詩禮傳家,清代錢大昕所著《潛研堂文集》中稱吳“一門文獻照耀志乘,至今稱為甲族”。據(jù)記載袁彤芳為憲使袁德門之女,才色俱絕世,著有《凝翠樓集》。
清光緒
張之洞第三“蘭馨蕙暢”仲尼式古琴
通長:121cm;肩寬:18.5cm;尾寬:13.8cm
腹款:光緒庚寅律中黃鐘之宮無競居士選材命工依法制
時至清代,清宮古琴既富且精,多位宗室也以多蓄佳器聞名,琴家擁琴數(shù)十者更比比皆是,而親貴中大量斫造并傳世的則非常少見,目前所知唯有晚清張之洞一人。清光緒張之洞第三“蘭馨蕙暢”仲尼式古琴,保存完好,鹿角霜灰胎,髹栗色大漆,雁足、岳山、承露、龍齦、冠角、齦托等俱黃梨木制。琴背篆書琴名“蘭馨蕙暢”,其下刻行書“第三”。琴背長方形龍池、鳳沼皆硬木貼格。龍池兩旁刻行書款并填朱砂:“光緒庚寅律中黃鐘之宮無競居士選材命工依法制”。龍池下刻篆文“廣雅堂”長方大印。此琴為晚清重臣張之洞親選木材,命良工斫,經(jīng)張之洞后人釋出。
另外,此次呈現(xiàn)龔萬里先生珍藏三琴:葉希明舊藏秦華斫“飛瀑”伏羲式古琴、“民國第弌甲戌仲春覲文監(jiān)制”連珠琴以及乾隆九年仲尼式古琴。龔萬里(1923-2015),琵琶演奏家、民樂教育家,一生從事音樂研究、教育工作,影響廣泛,為近代民族音樂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此三琴時代特征明顯,具有明確的制作年代、鐫刻題跋,以著名鹽商葉希明為核心,呈現(xiàn)出近代史上民國初期以楊宗稷、秦華為代表的北京琴圈以及以鄭覲文為代表的上海琴圈歷史交往脈絡,是為近代古琴史研究的重要實物依據(jù)。
民國“飛瀑”伏羲式古琴
通長:127.5cm;肩寬:22.6cm;尾寬:16.6cm
腹款:潞安秦華斫
來源:
葉希明舊藏;龔萬里舊藏
“飛瀑”伏羲式古琴,鹿角霜灰胎,周身髹栗色大漆。琴背篆書琴銘“飛瀑”,龍池左側刻款填朱砂“潞安秦華斫”。通過池、沼間刻長篇行書銘文可知此琴秦華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贈送葉希明。葉先生民國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鐫刻長篇題跋。葉希明(-1938),字璋伯,號鷗侶,一字松雪。清末民初時,與南潯巨賈周慶云共事,任職蘇州鹽公堂。《廣印人傳》描述葉希明:“性沖淡,善鼓琴,工篆、隸,蓄金石小字其多,兼治印絕精。著《松雪廬詩草》?!逼渲度~為銘(1866-1948)在籌建西泠印社時,因社址問題求助于葉希明,葉希明將名下一塊土地相贈,該地即是現(xiàn)今西泠印社址所在。葉希明好琴,藏琴曾有明代“寄意”、“天風環(huán)佩”、“霜鐘”、“翔鸞”等。與李子昭、史量才、鄭覲文、吳浸陽等時有詩文酬唱、琴瑟合奏之作。1919年仲秋,葉希明與怡園主人顧鶴麟士(鶴逸)發(fā)起著名的怡園琴會,吳昌碩為之撰寫《怡園琴會記》,李子昭繪《怡園琴會圖》,顧麟士為《怡園琴會圖》題詩,會后葉希明刊印《會琴實記》書,影響深遠。
此次特別呈現(xiàn)古琴研究泰斗鄭珉中先生為好友所書邵雍《聽琴詩》,錄此與各位分享:“琴宜入夜聽,別起一般清。才覺哀猿絕,還聞離鳳鳴。青山無限好,白發(fā)不須驚。會取坐忘意,方知太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