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妙相佛教藝術(shù)集萃賞析
撰文|王文超ByWang Wenchao
此次秋拍“佛教藝術(shù)精粹”專場延續(xù)傳統(tǒng),以明清宮廷作品為主線,蒙古、漢藏、東北印度、尼泊爾等地區(qū)各個時期的造像相結(jié)合共同構(gòu)架整個專場的脈絡(luò)。宮廷藝術(shù)品一直以來是藏家們追捧的熱點,而清代滿州貴族入關(guān)之前已信奉藏傳佛教,入主中原之后,藏傳佛教更成為皇家信仰,其中尤以康雍乾三朝為最。歷代以來,皇帝們都自稱“天子”?!捌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們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視作自己的財產(chǎn)。因此在宮廷內(nèi),不但匯聚了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各種歷史文化藝術(shù)精品和奇珍異寶,而且也集中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藝術(shù)家和匠師,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藝術(shù)品。清代繼承了明代宮廷遺產(chǎn),到乾隆時期,宮廷中收藏之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加之乾隆皇帝本人信奉藏傳佛教,對造像從選材、銅質(zhì)合金配比到佛像樣式均親自過問,故而該朝宮廷佛像制作精美、細膩,如我們此次征集到的一尊紫金琍瑪無量壽佛。
清乾隆
宮廷御制紫金琍瑪無量壽佛(金嵌寶石)
H23cm
來源:中國嘉德2014年秋季拍賣會Lot3611號
清宮檔案中提到的紫金琍瑪特指一種由多種貴金屬冶煉而成的珍貴合金材料,在宮中專門用于制造佛像。紫金琍瑪真正進入宮廷用于造佛的年代相當晚,直到六世班禪于乾隆四十五年來北京為乾隆皇帝祝壽以后才正式出現(xiàn)在清廷內(nèi)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禪經(jīng)過一年的長途跋涉抵達了承德。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起身相迎,以示禮遇。這是乾隆皇帝一生中與西藏宗教領(lǐng)袖唯一的一次會面,雖然六世班禪朝覲的直接原因是乾隆皇帝的七十歲壽辰,但這次會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一方面,“興黃教以安眾蒙古”是清帝國維持長治久安的基本國策;另一方面,禮遇班禪抬高其地位,以制衡達賴政權(quán)也是清朝此時的治藏策略。而對六世班禪來說,英帝國要求開阜通商的壓力不斷增加,此時他需要與乾隆皇帝建立友好的私人關(guān)系,并親自確定清朝對西藏以及班禪系統(tǒng)的庇護。(1)
在第一批進入紫禁城的禮品中,就包括扎什倫布寺制作的紫金琍瑪造像。據(jù)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文華老師所考,“紫金琍瑪”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乾隆四十四年四月十三日的清宮檔案中。據(jù)這條檔案記載,宮中佛堂中新供奉了一尊紫金琍瑪綠救度佛母,為六世班禪額爾德尼所進。(2)
此尊無量壽佛,分幾部分鑄造。除主尊之外,葫蘆型火焰紋中空背光,單層仰蓮座和蓮座之下的方型中空臺座均作鎏金處理。這種雙色拼接的表現(xiàn)手法,在乾隆朝的紫金俐瑪像中比較常見。比如今年故宮博物院與扎什倫布寺共同推出的大型展覽城”中,就有一尊造型與本尊極為類似作品,出自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現(xiàn)藏于承德博物館。
清康熙
銅鎏金男相觀音
H15cm
來源:William Henry Wilkinson爵士(1858-1930年)收藏,1900至1917年期間任駐華領(lǐng)事,此件作品一直由其后人保存。
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圓滿報身相,所以并未顯現(xiàn)成身著袈裟的出家形象。而是身著天衣,天冠,并有十三種飾物莊嚴其身,手中持有盛滿可令人長生不老之甘露的寶瓶。此尊無量壽佛手中所捧的金累絲嵌松石珊瑚瓶,從工藝等各方面考量,也應是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配做的?,F(xiàn)故宮博物院藏一尊出自扎什倫布寺扎什吉彩作坊的銅鎏金無量壽佛,手中所捧寶瓶與本尊類似。
大理13世紀
合金銅釋迦牟尼
H12.8cm
主尊以紫金鑄造,因其材質(zhì)的特殊性,光線之下,肉眼可以直接觀察到銅質(zhì)表面呈現(xiàn)的不同顏色,似彩虹般流光溢彩或者整體泛紫紅色,個別紫金作品銅質(zhì)表面會因氧化而偶見金色斑塊。全身佩飾多處嵌寶石。背后襯葫蘆形中空大背光,邊緣呈火焰狀,以楔插在方型底座背后。此尊無量壽另一特別之處,在于主尊坐下還有一橢圓形半日仰蓮臺,而非直接坐到方臺座上。蓮臺安置于方形臺座之上,細長小瓜子狀雙層蓮瓣,整齊規(guī)整,還帶有扎什倫布寺造像風格元素。擁有類似設(shè)計的紫金佛像,除此尊外,只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可見,參閱由Nancy Berliner編著,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皇帝的私人天堂:紫禁城珍寶》(The Emperor’s Private Paradise: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頁158-9,圖44-45。
漢藏14/15
世紀銅漆金大威德雙身像
H19.6cm
明
銅漆金釋迦牟尼佛
H20.5cm
紫金琍瑪銅像的銅質(zhì)配方中包含有紅銅、銀、自然銅、鋼、錫、鉛、水銀、五色玻璃面等多種金屬及礦物質(zhì),而且由于乾隆皇帝個性中執(zhí)著學習又追求創(chuàng)新的特點,先后修改配方追求完美效果,后來更是特批加大五色玻璃面的比重,令最終成品視覺效果更為華麗。第一個配方,更接近西藏造紫金琍瑪,第二個配方即是在乾隆皇帝授意下改良而成,其中金的含量提高并增加了金剛鉆石,這令成品更為華麗。
漫漫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藝術(shù)珍品是很有限的,可正是透過這些稀世珍品,讓我們能更近的碰觸到當時人民的藝術(shù)品位和生活境遇。本場拍賣集合了清康熙、乾隆兩朝宮廷出品之精品佛像、六品佛樓的銅像、永宣時期的佛教藝術(shù)品以及西藏、尼泊爾、蒙古、中原等地區(qū)的一批精美作品。集中展現(xiàn)了各個時期地區(qū)的精湛造像藝術(shù),為鑒賞、收藏、研究藏傳佛教藝術(shù)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引用:
(1)柳森,《論六世班禪朝覲的背景與原因》,《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4期,p128
(2)羅文華,《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考察》,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P403
西藏14世紀
(丹薩替)銅鎏金阿彌陀佛
H26.5cm
西藏 15 世紀
合金銅錯銀索南澤莫像
H 16.8cm
底座銘文 :
轉(zhuǎn)寫 :/Swasti/ rje btsun rce [rtse] mo la na mo//
大意 :圣贊!致敬尊貴的澤莫
清乾隆(宮廷)
銅漆金白馬頭金剛(六品佛樓)
H37.5cm
款識“大清乾隆年敬造”
來源:
中國嘉德2013年春季拍賣會Lot3808號
元
銅鎏金四臂觀音
H17cm
清乾?。▽m廷)
銅泥金手持金剛菩薩(六品佛樓)
H16.5cm
款識“大清乾隆年敬造”;“手持金剛菩薩”;“無上陽體根本”
蒙古17/18世紀
銅鎏金馬頭金剛
H25.5cm
來源:
臺灣樂從堂舊藏
清乾隆(宮廷)
銅鎏金釋迦牟尼說法像
H36cm
清乾隆宮廷
合金銅佛龕一對
46×48.3each
款識“舍衛(wèi)城”、“木三”,“木七”
西藏19世紀
大日如來金卡
89.5×66cm
來源:
原由威廉·詹姆斯·卡爾霍恩(William James Calhoun,1848-1916)先生收藏,1949年由其遺霜贈予美國大都會美術(shù)館展覽至2007年,美術(shù)館才將之委托給佳士得紐約拍賣公司,后一直由私人藏家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