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濤園的藏石,秉承了前人對于印石文化的理解,即不獨欣賞印石的自然造化之美,乃以印石為載體,來容納篆刻、雕刻、文辭乃至歷史等文化藝術(shù)的信息,并最終展現(xiàn)一個收藏者對于傳統(tǒng)藝術(shù)文化的珍視和責(zé)任。本專場所推出的38件松濤園舊藏,包括田黃石12品,雞血石5品,芙蓉石15品以及清代壽山石圓雕人物6品,其中有名品印石,有名家篆刻,有名家雕工,有名人舊藏,可謂石種品類與收藏要素齊備,而其鑒別之精、趣味之雅,則更令人心生敬意,目之為印石文化的一次精品展覽也不為過,故專場名之曰“物華天寶”,應(yīng)是實至名歸。
【物華天寶·精彩預(yù)告】
田黃部分12品皆著錄于素有“田黃寶典“美譽的《田黃賦》一書中,集材質(zhì)、雕工、篆刻與品味眾妙于一體,可謂件件精彩絕倫,奪人心目。田黃之貴重與難得人所共知,而能以富貴之質(zhì)兼具文雅之氣者,才稱得上真正的文人雅玩,歷來是印石收藏中百不一見的極品。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清代篆刻大家吳讓之所刻“沈平章字協(xié)軒”六字白文田黃章,此章六面方,通體呈古雅的蜜蠟黃,色澤沉郁,肌理細潤,包漿瑩然;章體中部有幾道紅筋蜿蜒有態(tài),讓原本平整的印邊頓時極富平面構(gòu)成的美感。此印印面刻“沈平章字協(xié)軒”,印頂刻邊款,布局輔以界格,六字篆法渾厚中顯自然靈動,在刀法痛快中見雄強之力,堪稱吳讓之白文的經(jīng)典之作,在吳氏印譜中多有著錄。吳讓之傳世印作不多,而有其本款者更少,故此田黃印尤顯珍貴。
吳讓之刻 壽山田黃石平頂方章
印文:沈平章字協(xié)軒。
邊款:癸亥大寒節(jié)為協(xié)軒仁兄鑒賞,讓之。
3×2.9×6.2cm;141g
出版:
1、《古今名人印譜》第四冊,P46,方節(jié)盫輯,宣和印社刊行,1945年。
2、《明清篆刻流派印譜》P183,方去疾輯,上海書畫出版社刊行,1980年。
3、《中國篆刻叢刊》第二十五卷—吳讓之(三),P123,小林斗盦輯,日本二玄社刊行,1983年。
4、《印章之美》P62,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1997年。
5、《田黃賦》P218,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這部分之最大宗者,乃是琳瑯滿目的雕鈕作品,其題材多樣,涉及圓雕、高浮雕、薄意等多種經(jīng)典技法,或古雅稚拙,或優(yōu)美精巧,于清代雕工純熟之技巧、巧妙之構(gòu)思可逐一領(lǐng)略。
古雅稚拙者如“玉璇”款田黃太獅少獅鈕方章,印面所刻“燕山宋氏金坡珍藏書畫印”朱文,印鈕為壽山雕刻一代宗師楊玉璇所雕。此章通體呈枇杷黃,臥獅神態(tài)威嚴中透著和煦;印身與印鈕比例講究,雕工精湛中帶著質(zhì)古之氣,堪稱大家手筆。田黃瑞象方章質(zhì)地瑩潤通透,瑞象四足直立,渾厚雄壯,充滿力量感。還有田黃瑞獸蒲牢鈕章,蒲牢四腳強健有力支于地上,背部高聳,雙目圓睜,有凜然不可侵之態(tài),動態(tài)捕捉精準傳神。
楊玉璇制鈕 壽山田黃石太獅少獅鈕方章
印文:燕山宋氏金坡珍藏書畫印。
邊款:戊辰七月望趙之琛作。丁卯九秋又栩刻。
4×4×5cm;164g
出版:《田黃賦》P38,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優(yōu)美精巧者又如螭龍鈕田黃對章,器型周正,印鈕一雕蟠螭,一雕螭龍,細節(jié)刻畫呈現(xiàn)出一種無比精確又大氣淋漓的藝術(shù)效果。
壽山田黃石龍鈕対方章
印文:1、讀書為善作人家。2、銘心絕品,神物護持,識真賞佳,得者寶之。
邊款:1、寶如。2、鑑泉。垢道人恐未能如此之精湛冰鐵欽佩。
3.1×3.1×3.5cm;71g/3.1×3.1×3.3cm;66g
出版:《田黃賦》P42,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田黃稀有、金貴,故為人所重,而雕鈕本就是比較耗費材料的做法,這些作品有的中間鏤空,有的將印面削方成圓,甚至還有一件田黃圓雕高士像。可見古人為得一佳作亦是全力以赴,不計成本。而當時使用之人,其財力、膽識以及眼界顯然均不同常人。
壽山田黃石雕高士像
4.7×3.6×4cm;45g
出版:《田黃賦》P276,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另有以高浮雕技法所作的田黃蟠螭鈕方章,刻祥云繚繞中出沒的兩條螭龍,其動物的形象及云紋的處理顯然受到秦漢石刻的影響,線條簡潔明快,動作張弛有度,充滿強烈的韻律感。
壽山田黃石蟠螭鈕方章
3×3×7.8cm;163g
出版:《田黃賦》P90,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還有田黃銀包金長方章、田黃烏鴉皮隨形章,一為近代名工林清卿所作菊花蝴蝶,花枝舒展婀娜,搖曳生姿,一雕山間清趣之景,竹影搖曳,鳥聲依稀,皆趣味高雅,饒有文人畫趣味。
林清卿作 壽山田黃石銀包金薄意菊花蝴蝶方章
印文:晴窗檢點白云篇。
2.3×1.5×5cm;52g
出版:《田黃賦》P168,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林清卿作 壽山田黃石烏鴉皮薄意花鳥圖章
6.5×4×6cm;195g
出版:《田黃賦》P264,國立歷史博物館刊行,2011年。
芙蓉石部分的印鈕雕刻亦有令人矚目的佳作,如白芙蓉群獅曼舞方章,器形碩大,鈕雕四獅首尾相接環(huán)繞相逐,動態(tài)感十分強烈;然這部分最值得關(guān)注者,乃是齊白石、趙叔孺、王福廠、唐醉石、溥侗等近代名家的篆刻和自用印。
壽山芙蓉石群獅曼舞鈕大方章
印文:才力應(yīng)難跨數(shù)公,凡今誰是出群雄?;蚩呆浯涮m苕上,未掣鯨雨碧海中。
5.1×5.1×10.4cm
齊白石為夏壽田所刻“直心居士”白文太獅少獅鈕芙蓉章,布局簡約明快,刀法單刀直入,猛利中見雄強,爽快里有渾厚,是齊白石印風(fēng)成熟時期的典范之作。夏壽田是齊白石老鄉(xiāng),民國政壇要人,當年正是在他的引薦下,初到北京的齊白石得以認識曹錕,從而漸漸在人事生疏的異鄉(xiāng)立足,并最終揚名民國藝壇。可以說,夏壽田是齊白石早期的貴人之一。
齊白石刻 壽山芙蓉石太獅少獅鈕方章
印文:直心居士。
邊款:白石。
3.2×3.2×5.8cm
出版:《印林》第一卷第二期,P26,王北岳輯,印林雜志社刊行,1980年。
王福廠為溥澗所刻“花源草堂”白芙蓉薄意隨形章,篆刻為王氏典型的元朱文一路,篆法工整嚴謹,線條靜穆秀勁,每字皆有獨立邊框,展現(xiàn)出濃烈的裝飾趣味,顯然為其精心之作。溥澗為滿清皇族,畫家,曾與其兄伯溥苫、溥心畬、啟功等人組織“松風(fēng)畫會”。
王福庵刻 壽山白芙蓉石薄意荷葉圖方章
印文:花源草堂。
邊款:花源草堂,福庵仿明人印。
3.4×2×6.5cm
唐醉石為溥侗所刻朱文“詒晉齋中五葉文孫”獅鈕章,線條峻拔,氣質(zhì)超邁,其邊款是一則信息十分豐富的文本,其中提到溥侗的曾祖父成親王永瑆、明末書畫家項圣謨及其祖父大收藏家項子京,可見明清兩季文人精神之傳承。
唐醉石刻 壽山石龍鈕方章
印文:詒晉齋中五葉文孫。
邊款:項圣謨有印曰天籟閣中文孫,因其為子京之孫也。西園先生為成哲親王元孫,詒晉齋為成邸齋名,故屬刻此印,乙酉七月醉石。
2.4×2.4×6.7cm
還有趙叔孺所刻“春好樓”朱文太獅少獅章,氣息從容雅馴,是一方石、刻俱佳的作品;
趙叔孺刻 壽山白芙蓉石太獅少獅鈕方章
印文:春好樓。
邊款:丁丑清和仿漢朱文,叔孺。
3.2×3.2×5.9cm
吳樸堂為近代南潯巨富劉安溥所刻“烏程劉安溥章”海水云龍鈕隨形扁章,秀雅整飭,功力精深。這些印章多為名家為名人所刻,篆刻、雕鈕藝術(shù)之外,還有一段段人物交游、藝林舊事可堪回味,而這,正是印石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所展現(xiàn)出的特殊價值。
吳樸堂刻 壽山白芙蓉石龍鈕方章
印文:烏程劉安溥章。
邊款:樸堂刻。
4×1.3×6.4cm
如果藝術(shù)之美是印石文化長期修煉的內(nèi)功,那自然之美則是其天生的外在特質(zhì)了,尤其是雞血石,能讓我們對造化的神奇擁有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雞血石素以章體所涵雞血之面積與成色定其等級,而雞血的色澤、層次、形狀千變?nèi)f化,因此,本專場的五件雞血石章亦是各具特點,可堪玩味。如其中的大紅袍素章,通體紅艷之色均勻飽滿,渾厚如漆,滋潤如水,華麗如貴婦,氣宇非凡,是一件難得兼具文氣與貴氣的逸品。又如雞血對章,質(zhì)地溫潤通靈,血色鮮艷奪目,絢麗中不乏清新,富貴中可見文雅。其他或夢幻,或溫婉,或靈動,不施任何雕工而愈顯雞血石血色的變化多端,是治印的良材,亦是案頭把玩的佳物。
昌化雞血石牛角凍地方章
1.7×1.7×6.9cm
昌化雞血石大紅袍方章
1.5×1.4×6.9cm
軟性印石在明末后的大量使用,除了推動篆刻的文人化,另一個重要的成果就是推動壽山石雕刻藝術(shù)的成熟與完善,其標志就是出現(xiàn)了楊玉璇、周尚均等具有開拓性的大師。其個人風(fēng)格對當時的影響,從本專場所呈現(xiàn)的6尊壽山石人物造像不難察覺。這些雕像多為羅漢,體態(tài)講究,開臉精確,神情多變,五官極具個性化,一眼可見人物之性格特質(zhì);而其對人物毛發(fā),對衣紋線條,以及領(lǐng)口、袖口和背部等處裝飾紋樣的處理,無不顯示出細膩精湛的技法。這些雕像雖然大多出自無名氏之手,但其所深受楊、周二人風(fēng)格之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也正是圓雕藝術(shù)在當時已發(fā)展到相當高度的例證。
清
壽山芙蓉石雕羅漢坐像
H:8.5cm
清
壽山芙蓉石雕持芝羅漢立像
H:18.5cm(人物)/H:25cm(整體高度)
藝術(shù)的發(fā)生、發(fā)展,從來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印石能成為篆刻、雕刻等不同門類藝術(shù)的共同載體,乃至發(fā)展出一套完善的審美價值系統(tǒng),歷經(jīng)了何止幾百年的時光。而收藏何嘗不是如此,一個規(guī)模、水平、審美都高度相當?shù)氖詹伢w系,同樣也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建立,考驗的是收藏者的財力、學(xué)力和毅力,往往要花費一生的心血。因此,這個專場所呈現(xiàn)的是可見的頂級收藏品,背后凝聚的其實是收藏者對印石文化的獨到理解,而這種理解,無疑是建立在其對宏觀藝術(shù)史的觀察,以及其過人的文化觀和人生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