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太真上馬圖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曾經(jīng)溥儀攜去長春,在《故宮已佚書畫目》中有記載。后由鄧拓先生收藏,視為重器,并有多篇考證文章發(fā)表。此卷“富麗工細,端莊肅穆,兼而有之”,為傳世同一題材中極古也是畫得極好的一卷。既上溯唐人遺風(fēng),又得后世學(xué)者的反復(fù)考據(jù)辨析,故具有重要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
周文矩(傳)太真上馬圖
設(shè)色絹本手卷
畫:29.7×108cm.約2.9平尺
跋:29.7×129.5cm.約3.5平
著錄:
1.《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九冊,第1364-1365頁,上海書店,1988年。
2.《賞溥杰書畫目》(載《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第8頁,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34年。
3.《歷代著錄畫目》,福開森著,第166頁,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3年版。
4.《重訂清故宮舊藏書畫錄》,徐邦達編,第33頁,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年。
5.鄧拓:《談?wù)勚芪木氐奶嫔像R圖》,《鄧拓散文》,第26-32頁,人民日報出版社,1980年版。
6.《古書畫偽訛考辨》,《徐邦達集》(十),第219頁,故宮出版社,2015年版。
出版:1.《中國畫》1959年第八期,第10、11、20頁,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藝苑掇英》第二十八期,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編輯出版,1986年。
3.《中國名畫鑒賞辭典》,伍蠡甫主編,第179-181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4.《楊仁愷書畫鑒定集》,第118-120頁,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9年。
5.《中國歷代畫目大典》(戰(zhàn)國至宋代卷),第189-190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太真上馬圖局部
自白居易的《長恨歌》開始,唐明皇、楊貴妃歷史故實,一直是被不斷書寫和藝術(shù)渲染的主題。歷代畫家以此故實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豐富的主題畫作,“楊妃上馬”即為其中一例。根據(jù)目前可信的文字記載,此題材始見于韓駒(活動于12世紀(jì)前期)《題明皇上馬圖》詩:“翠華欲幸長生殿,立馬樓前待貴妃。尚覓君王一同顧,金鞍欲上故遲遲”。至北宋末年,高似孫(南宋淳熙十一年進士),《緯略》記載:有持二畫求售,乃《楊妃并馬》、《上馬》圖,題“陳閎”二字,筆力甚清壯?!标愰b之作雖不得見,但在后世的不斷摹寫中,楊貴妃經(jīng)眾人擁簇扶掖登幾上馬,明皇回首而望,已經(jīng)成為這一題材的固定范式。
此《太真上馬圖卷》,原為清宮舊藏,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定為五代周文矩所作。記云:
絹本,縱九寸二分,橫三尺七寸七分。設(shè)色,畫仆夫控驄馬,仍以幾,太真盛飾,二女侍扶掖以上。左右執(zhí)鞭鐙者各一人,中涓(太監(jiān))執(zhí)扇者二人,隨而后者四人,馬前衣緋(紅色)而髯者一人,衣綠手弓者一人。明皇騎而先,攬轡作回顧狀。二人執(zhí)扇夾侍,一人拱立馬前,前又一馬,一人控鞍而待。無款印。另后紙有元柯久思、鄭元祐、黃溍、醉齋(饒介號)四詩題。
▲《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九冊
是卷20世紀(jì)20年代初被溥儀攜去長春,見于《故宮已佚書畫目》。50年代,由著名學(xué)者、作家鄧拓先生收藏,視為重器,并撰專文《談?wù)勚芪木氐奶嫔像R圖》,發(fā)表于1959年的《中國畫》上,對它的作品藝術(shù)價值、歷史背景等一系列問題,作較詳盡的論述。此圖人馬尚有唐人遺風(fēng),如馬的肥臀短腿,楊貴妃的“去眉開額”等。且對于唐朝服制有直觀和嚴(yán)謹(jǐn)?shù)某尸F(xiàn)。富麗工細,描摹精妍,故極得鄧拓先生珍愛非常,“越看越覺得興味倍濃,不能釋手”。
▲《賞溥杰書畫目》(載《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
▲《中國畫》1959年第八期
1986年,此卷再度發(fā)表于《藝苑掇英》第28期(鄧拓同志藏畫專輯),并作為封面刊載。楊仁愷先生特為之撰文《<真妃上馬圖>試析》(署名楷文),判斷此作為保留了唐人風(fēng)貌的宋摹本。文中記載“我曾向已故的名鑒藏家張蔥玉同志交換了看法,他和我都認為屬于宋人摹本,買王得羊,因而留下唐人的風(fēng)貌,已經(jīng)彌足珍重的了?!?/P>
▲《藝苑掇英》第二十八期
我們以唐《簪花仕女圖》、五代《韓熙載夜宴圖》與之比對,可見到其畫風(fēng)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但與歷史上關(guān)于周文矩“士女近類周昉而纖麗過之”,“行筆瘦硬戰(zhàn)掣,有煜書法”等記載,尚有一定距離。故兩位先生將它定為宋人畫是頗有道理的。卷后柯九思等幾個元人的題跋雖尚待考證,但并不影響畫卷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它是傳世同一題材中極古也是畫得極好的一卷。
宋畫已經(jīng)難得,又經(jīng)過《石渠寶笈》著錄,自應(yīng)受到世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