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 (1899-1970)
臨仇英江南春圖
壬戌(1922年作)
手卷 設色紙本
引首:28×115 cm
畫:28×120 cm
跋1:28×135 cm
跋2:28×107 cm
王福廠(1878-1960)題簽條:馬伯逸臨仇實父江南春卷。福廠題。
鈐印:湛華館臨古書畫之記、馬晉臨本、馬晉之印、湛華館主、馬晉、伯逸、馬晉之印、伯逸、云湖生、湛如、湛華館、馬?晉、馬湛如、學古、伯逸、馬晉之印
題識:仇英實父為永之先生補圖。壬戌冬十月,伯逸馬晉臨于南潯。
出版:《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馬晉》,第10-13 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年版。
馬晉先生世多稱贊其畫馬,而鮮知他于山水一門也十分擅長,尤其是臨摹前賢名跡,幾乎可稱“下真跡一等”,甚而有些作品,完全不讓古人。即如本卷馬晉臨仇英《江南春》卷,堪稱馬晉臨古山水的一座高峰。
馬晉 《臨仇英江南春圖》引首
馬晉出名很早,1920年5月29日,金城號召集合當時京、津地區(qū)最負盛名的藝術家、收藏家如陳師曾、周肇祥、胡佩衡、劉子久、管平湖等,共同發(fā)起成立了“中國畫學研究會”,這是當時北方畫壇最大的美術社團,馬晉時任評議一職。此年,他才20歲,在當時的合影留念中他是最年輕的一位。
此時的馬晉,已經(jīng)跟隨金城兩年有余。馬晉學畫很早,曾從清末宮廷畫家趙書村學習,因此得見內(nèi)廷藏郎世寧作品,遂自學郎氏畫法。18歲時即投金城門下,獲賜號“云湖”,后隨金城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后任助教、評議。1921年,金城為其擬定潤格,1925年二人以合寫作品參加中日繪畫展覽,器重之甚矣。及至金氏過世,湖社成立,馬晉雖非其中骨干,仍給學員作點評、為《湖社月刊》供稿,實為金城的左膀右臂和湖社的支柱之一。
金城當時對馬晉畫藝的訓練,主要是根據(jù)他的條件和現(xiàn)狀,有針對性地進行古畫臨摹訓練,以培養(yǎng)馬晉熟悉筆墨技巧和開拓眼界,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習畫方法。故常出自己所藏讓馬晉臨摹,并帶著他游歷江南,結交收藏大家。馬晉亦得以飽覽南北巨家所藏中國歷代名畫,了解了中國畫之源流,用心臨仿而畫藝大進。也正是在隨金城游歷江南時,馬晉在龐元濟府上觀覽并臨摹了《仇英<江南春>卷》。此《江南春》卷是仇英青綠山水畫中的翹楚,乃是他應詩人袁永之的邀請,為其所藏沈周書《江南春詞》補繪《江南春》詞意。不同于他的仕女人物畫的工筆細致,此圖以風格濃麗典雅又兼具剛健秀逸之致的筆觸寫就。過云樓主顧文彬將此卷推為“仇畫第一”。甚至到1953年,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致信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徐森玉,稱故宮博物院明清畫“至為缺少”,此仇英《江南春》卷被列入鄭振鐸“非要不可”名單。足見此卷在明清繪畫中的份量。
馬晉 《臨仇英江南春圖》 局部
馬晉在南潯期間,在觀賞名畫的同時還仔細臨摹。據(jù)目前已有資料顯示,馬晉在南潯臨摹前人畫跡為數(shù)不少,且小到筆墨,大到布局、境界、格調(diào),無不悉心追仿,求其逼肖,幾乎不差毫厘。
馬晉 《臨仇英江南春圖》 局部
當時北京的山水畫家多以臨摹“四王”及傳派為能事,但馬晉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把臨摹的范圍擴展到羅聘、石濤、石溪并上溯唐宋元明諸家和董、巨,尋根而上,試圖超越流風。且不論工細或寫意,皆能全力追摹。
馬晉 《臨仇英江南春圖》 局部
此《臨仇英<江南春>卷》,馬晉在臨仿時極盡還原之能事,不僅畫風與原作幾無二致,且將原作后明代十家題跋也都摹寫得一模一樣。唯一與原作不同的地方,則是馬晉將原作中所有印章都換成了自己的印章,大大小小共17方,以作區(qū)別。